绿色生态打底美好未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显成效
从草木葱茏的崆峒山,到出门见景的口袋公园;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平凉,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为牵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整改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为重点,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广袤的平凉大地上结出了丰硕成果。
1—9月,我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比率85%,同比减少2.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PM10平均浓度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4,同比下降(改善)2%。
1—9月,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全部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为100%;14个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稳定达标。
截至9月底,全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及以上辐射事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
亮眼的成绩,来自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市生态系统真抓实干、砥砺奋进的精神,也是平凉人民为全社会献上的一份大礼。
这几年,漫步在平凉街头,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被身边景色吸引——干净整洁的街道、风景如画的口袋公园、优雅别致的园林小景……让城市充满生机、令人感到惬意。这份舒适惬意的感觉,折射出我市不断提高的“颜值”,既让城市魅力升级,也为百姓幸福“加码”。
一座城市的市容市貌折射出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是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缩影。近年来,我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动城市品质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谈到城市“颜值”,家住铁路小区的市民张福星感慨颇多:“我们小区的单元楼以前没有楼门,外人可以随意进出,对联上、大门上贴着不少小广告,现在明显少了,楼道也变干净了。我经常可以看到环卫工人擦洗楼下的垃圾桶,也见过社区工作人员拿着铲子和水桶铲除小广告。”
家住崆峒区世纪花园的李华说,现在道路两旁有树、有花、有草,小区附近有街角游园,每天出去走走,很惬意。
开门见绿、头顶常蓝。如今的平凉,正在全域书写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美丽画卷。
“随手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点赞率很高”,今年十一小长假,我市旅游精彩纷呈,来自宁夏的游客杨女士说,来到平凉游玩,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人流连忘返。
空气越来越好、生态越来越绿、环境越来越美,这是近年来群众对我市生态环境最直观的感受。
保护环境,防治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统筹谋划、全盘考量、一体推进,制定《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实施方案》和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19次就重点工作进行督导调研、现场办公、约谈告诫,研究解决困难问题;生态环境部门按月、按季调度情况、预警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落实到位。
同时,制定了《平凉市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西北督察局移交问题线索整改措施清单》,组织开展了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群众举报问题整改“回头看”,95件群众举报件已办结92件,阶段性办结3件。省委督查室“飞行检查”报告指出的“静宁县甘沟镇污水处理站问题”已整改销号。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泾川南石窟寺建设控制地带内违规建设”问题整改被列为正面典型;针对2023年披露的葫芦河流域堆砂采砂问题,开展拉网式清理排查,整治堆砂采砂点40处,恢复土地298.62亩,已申请验收销号。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制定“1+4”工作方案,部署开展机动车、燃煤、工业企业、扬尘、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严格落实“日分析指导、周研判找欠、月调度表态、季通报约谈、半年督办问责”工作推进机制,累计交办整改污染问题364个,移交违法线索11个,公开曝光13批次27件。生态环境部门对中心城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42户重点企业实施“一事一策”监督治理,全员全力推动防治措施见实见效。
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同样不遗余力。制定了《平凉市葫芦河突发水质超标事件应急预案》,指派市级督导组驻县开展排查整治,逐日开展加密监测和水质分析预警;强化23家沿线涉水企业执法检查,责令改正12家;谋划实施葫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等4个项目,有效提升水环境管控能力。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督促13宗土地用途发生变更的重点建设用地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3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13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治理以及3个整乡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项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林长上岗、清理河道、整治环境、铁腕执法……平凉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如今的平凉,已然是一城好山水、满眼皆是景。
下一步,我市将紧盯大气污染“冬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日分析指导、周研判找欠、月调度表态、季通报约谈”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清洁能源集中改造项目实施,统筹各行业力量持续强化执法监管,在常态化、精细化管控措施落实上再下功夫,尽最大努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好转。加大葫芦河重点河段、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力度,常态化开展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重点涉水企业巡查检查,严厉打击恶意直排、偷排和私设排污口等违法问题,确保特别是葫芦河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严格按照《平凉市贯彻落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实施方案》,建立领导包抓督导、县区整改自验、部门督导复核和清单化调度、台账式销号等闭环管理机制,推动各项整改措施按期落实落地。全力争取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纳入国家试点。围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执法能力建设,提前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深化葫芦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完善泾河流域环境应急工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美丽平凉建设。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市民这样的感慨。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家的思想意识觉醒了,不仅改变了不良的卫生习惯,还主动参与到植树、护河的队伍中,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份份汇集在绿水青山间的守护力量,让平凉这座有“颜值”、有温度、有“质感”的小城,越发充满活力。随着越来越多市民把绿色资源视若珍宝,我们的城市还将被建设得更加美好。
天蓝水碧,民之所盼;环境优良,民之所愿。一项项数据,一项项成绩,只是平凉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上一篇: 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下一篇: 平凉市蔬菜产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