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 尽展生态画卷——我市高质量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时间:2024-06-06 10:21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门户网
  • 字体: [ ] [ ] [ ]
  • 分享:

从郁郁葱葱的崆峒山,到鹭鸟翩跹的泾河畔:从方寸之美的“口袋公园”,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平凉,既可观鸟翱蓝天,又可赏鱼翔浅底,所到之处皆是风景,一幅幅夏意浅浅、绿荫冉冉、青山隐隐、碧水潺潺的生态画卷生动铺展。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比较优势,以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统揽,构建“六大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多层次、多领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平凉的示范样板。

守底色: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五月底,蜿蜒绵亘的泾河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穿城而过,水面平滑如绸,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芦苇摇曳,候鸟流连,行人漫步泾河畔旁,犹如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此时摄影爱好者成亚峰快速按下快门记录鸟儿划过水面的一刻,他感叹道,“平凉天蓝,水清,栖息的鸟儿越来越多,怎么拍都是最美的生态底色。”

近年来,我市切实落实好河湖长制,积极构建“河长+”“企业河长”“河小青”多维监管体系,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安全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成功创建美丽幸福河湖14段。推进“小流域+”“梯田+”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33.7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4.12%。同时,部署开展平凉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葫芦河流域污染防治三年攻坚等行动,完成7县(市、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和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配套再生水管道工程建设,建成全市36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攻坚治理,呵护一汪碧水只是三大保卫战的一部分,我们既要碧水长流,也要空气清新、更要沃土常绿。

出台平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实施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企业、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部署开展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问题巡查……一个个举措守护一片蓝天。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制度,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报废汽车拆解行业等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一项项措施爱护一方沃土。

截至目前,建筑工地扬尘管控措施落实率100%,1至4月份,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1%、11.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1%、46.28%和83.84%。今年以来,转移处置危险废物6837.12吨、收集处置医疗废物277.76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发展:绿色低碳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提升社会福祉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确保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怎么在“促经济”和“抓生态”两条线上并行成为当前一项新探索。我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促进作用,实现了生态化和产业化的双向奔赴,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

走进华亭华煤清能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对煤炭加工处理。据负责人介绍,煤炭经由煤制甲醇装置加工后,就得到了无色透明的甲醇溶液,再由甲醇制丙烯装置进一步深加工,便能得到聚丙烯,实现煤炭分质转化。发展烯烃、聚烯烃、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加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能力。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只是平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建成20万吨聚丙烯和碳素复合材料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全省首家绿色建材研发创新基地建成运行、平凉海螺水泥公司超低排放改造、大寨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等项目建成投用……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工业发展蒸蒸日上。我市紧盯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为引领,形成绿色建材、新能源、生态环保等特色产业梯次跟进的“1+N”现代产业体系。去年,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耗总量568.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7%,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3.3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24%。

工业大步迈向“绿色”蜕变,农业、文旅也要“逐绿”前行。

静宁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静宁县、庄浪县纳入国家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区,庄浪县纳入国家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区,平凉红牛跻身全国重点打造的50个产业集群……针对农业培育,坚持以国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试点和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开展苹果产业“十大转型提质”行动,推进“三品一标”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文化体验、花卉观赏避暑度假、梯田苹果景观休闲采摘三大乡村游片区,打造安口窑古村落、崇信窑洞养牛等民俗文化和生态观光景点,创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7个……面对文旅融合,坚持以“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为引领,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求创新:构建文明和谐的生态文化体系

以前下暴雨,城市内涝,车辆行人出行受阻;干旱时,城市供水趋紧,园林绿化“嗷嗷待哺”……

现在下雨时,地面干爽,行人腿脚不沾泥水;干旱时,用储蓄的雨水进行灌溉,园林一片绿荫……

为解决城市过度硬化、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平凉以水润城,打造了一个会“呼吸”会“循环”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突破了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模式,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进而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小微湿地、植草沟、透水砖……一个个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发挥着大作用。从老旧小区,到市政道路;从街头游园,到泾河两岸。平凉市将城市建设融入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给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品质的生活。

与此同时,为优化城市绿色共享空间,利用城市“边角料”,因地制宜的打造集健身、休闲、观景于一体的“口袋公园”。公园干净整洁,绿意盎然,植被郁郁葱葱,绿化带层次丰富,林荫下的人行步道、休闲座椅、下棋品茶设施一应俱全。

家住崆峒区康居园的王冬梅每每提起家门口新建的“口袋公园”总掩不住眉梢的“幸福感”:“出了小区门,过个马路就是公园,不但方便,景色也美,花草树木齐全,还有休息的凉亭,在这里一个人散步或者约三两个朋友娱乐健身都是一种生活享受。”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平凉市协同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更新行动,更新改造老旧雨污管网56项49公里、供水管网58.7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9.6%。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新建改造海绵型道路24条27.76公里,建成带状海绵公园11万平方米。同时,按照“一轴两翼、一核六极、多屏绕城、五廊八带、多点连线”总体绿化布局,打造城镇面山绿化示范、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等“五个一”科学绿化示范典型52个,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全市森林覆盖率33.8%,林木覆盖率44.27%。

放眼平凉,山如黛染,水似碧玉。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治理,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平凉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奋楫争先、逐绿前行,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态文化品牌更加靓丽响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