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我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强产业 夯基础 优服务
我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工业活则经济活,工业强则经济强。我市紧扣“三新一高”发展要求,以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按照“强引领、建机制、提质效、优服务”工作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首位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绿色建材、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智能终端、新能源、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健前行的良好态势。
强工业 工业指标稳定增长 围绕主导产业,我市出台了《平凉市强工业行动工作方案》,明确煤炭、电力、新型建材、农副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主导产业培育力度。一季度,全市煤炭行业增长5.8%,电力行业增长1.1%,非金属业增长31.4%,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9.9%,医药制造业增长39.6%。 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圆满完成2022-2023年平凉城区集中供暖任务,累计完成供热量627.92万吉焦,补水量9.41万吨,为城区民生供暖工作提供了优质热源。公司一季度发电33.94亿千瓦时,售热350.73万吉焦,工业供汽11.04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2.17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红峰机械公司高参数、智能化蒸汽疏水阀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着力提升虹光电子公司电真空器件、高低压开关柜等输配电产品种类和规模。突出节能节材、绿色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现有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全面提升水泥、环保石灰、陶瓷等建材产业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绿色发展水平。着力培育牛肉、果菜、棉纺、纸制品包装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进一步放大“甘味”品牌优势。 围绕企业培育,持续推动《平凉市入规企业培育三年倍增计划》和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对38户拟入规企业、30户创新型和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进阶式动态管理培育。目前,获评全省2023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30户,复核“专精特新”企业5户,恒达环保公司评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宏达淀粉公司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突破发展新能源产业,争取实施一批光伏、风力发电项目,论证实施风光储能项目,促进年产2万吨锂电池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尽快落地。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促进淀粉向下游化工新材料转化增值。
夯基础 工业园区稳健前行 4月中旬,绿天使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来我市洽谈合作,我市以此为契机,举办了全市首届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全市工业园区(高新区、集中区)、各县(市、区)工信部门负责同志及市基础产业投资集团、各工业园区(集中区)重点企业负责人共计60多人,聚焦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开展了深度交流。 市工信局和绿天使集团就深化企地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绿天使集团围绕招商引资、产业孵化、项目建设、园区运营等方面作专题报告,各园区负责同志积极发言,企地双方就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等多个方面坦诚交换了意见。 为确保这次活动取得成效,4月12日至14日,绿天使集团深入全市工业园区(高新区、集中区),围绕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对各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了解。论坛的举办对充分发挥平凉资源、政策优势和绿天使集团人才、技术、管理、服务优势,共同推进平凉市工业园区(高新区、集中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紧盯目标定位,我市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做优要素保障、环境保障,全力把园区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华亭、静宁、泾川3个省级园区在全省考核中进位显著提升。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完成产值52亿元,增长15%。 按照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指导各工业园区(高新区、集中区)科学修编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年内完成全市所有园区规划评审、批复工作。同时,加强项目用地保障,加快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改革,逐步全面实现以“标准地”制度供地的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电、路、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项以上,完成投资17.6亿元以上。
优服务 营商环境稳步提升 围绕政策赋能,出台了《平凉市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打好政策、项目、资金、服务等11个方面52项具体措施的“组合拳”,合力推动企业扩能增产、扩销增效,让企业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促进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表彰奖励工业经济发展先进企业28户,优秀企业家20名,落实奖励资金240万元。 深入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抓、“五张清单”运行、“三个一”服务和“4+2”管理机制,建立工作专班,为工业项目前期建设、投运提供全周期、全要素的服务保障。年内谋划实施市列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项目96项以上,力争完成项目投资80亿元,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建成投产工业项目20个以上。 围绕延链补链,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制造和绿色建材等重点产业链,加快补链强链项目建设。 定期开展月度调度、专项调度、分级调度、分行业调度,及时、全面、精准掌握各县(市、区)经济运行态势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强化生产要素保障,紧盯煤、电、建材等重点行业,狠抓生产要素保障,指导煤炭企业有序释放产能、建材行业科学实施错峰生产,积极争取外送电量指标,协调畅通运输通道,力争全市煤炭产量达到2400万吨,火力发电量达到200亿千瓦时,实现煤炭、电力行业稳定增长,水泥产量稳步回升。 围绕优化服务,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实施31条具体措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全力稳经济提质效,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一季度,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0.66亿元,增长20.82%。 进一步明确、细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抓好民爆、甲醇燃料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协调指导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促进工业企业有效益生产、工业经济有质量增长。